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四川省名师解读:2016年高考《考试说明》之地理篇

   四川招生考试网    2016-04-19

  明确考点狠抓主干

  眉山一中特级教师王怀福

  成都七中 高级教师 罗福俊

  2016年地理高考考纲和《考试说明》与前几年相比,变化不大,力求稳定。主要要求考生能有“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共四个方面的能力。考试内容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的有关内容。重在考察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1、明确考纲要求,把握高考方向。

  重视高考重点考查的四个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议题,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全球发展中的重大地理问题)、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创新能力(根据具体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多角度分析得出新结论)。

  2、明确试卷特点,培养解题能力。

  全国卷与地方卷的共同特点: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地理图表信息(区域图、等值线图)的解读与应用能力、信息提取与处理能力的考查。Ⅱ卷综合题都以区域地图(一道中国地理、一道世界地理)做载体呈现等。

  但全国卷也有自身突出的特点,值得重视:

  ①多运用真实、贴近生活的单一新材料、新情景,要提高对新情景的快速解读能力;

  ②多围绕一个主题层层设问,反复追问。如全国Ⅱ卷2015年围绕尼日利亚铁路分布修建问题命题、围绕河套平原水资源利用问题命题;

  ③综合题得分点分值不固定,一个得分点可以是1分、2分、3分、4分甚至5分,这将严重制约“以分值答题”的常规答题模式;

  ④综合题注重思维过程,部分设问缺乏答题模板。如全国Ⅱ卷2014年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2015年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3、心系高频考点,狠抓主干知识。

  后期学习紧张,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效益,应该主攻以下几个高频考点:

  ①地球地图:等值线(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判读。

  ②自然地理: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的分布与影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判读及其影响;常见天气系统与天气特点;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河流湖泊的特征;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运用。

  ③人文地理: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地区分布及人口问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区位条件评价及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条件评价;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原因、影响。

  ④区域地理:区域空间定位(模糊定位)、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与海域;中国的农业;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产业转移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危害及治理保护措施;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对策;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产生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⑤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⑥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与措施。

  ⑦环境保护: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危害与防御措施。

  4、重视区域地理,把握分析方法。

  大量高考试题都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区域环境特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区域地理的掌握质量是决胜高考的关键:

  ①空间定位与区域地图的识别;

  ②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点、线、面)规律的描述;

  ③自然环境(地、气、水、土、生)特征的描述;

  ④环境要素(自然、人文)特征以及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

  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问题、措施。

  5、重视概念原理,善用地理语言。

  在审题正确的情况下,答题失误多半是对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内涵不理解、不清晰造成的,如地形类型名称与地形区名称;地形特征与地势特征;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大气热力作用原理与热力环流原理;盛行风上风向与最小风频方向;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运输工具等,一定要搞清楚这些概念、原理的内涵与逻辑,并使用地理语言答题。

  6、注重图表判读,提取有用信息。

  以图示材料作为载体提供信息,突出考查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是近年来地理试题命题的重要形式。在复习过程中识记、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时要结合、运用相应的地图,并加强对等值线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试题的判读与训练。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