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四川普通高招录取工作结束 57万人报考创新高
2014-08-20 09:28:00

  8月19日,四川省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顺利结束。据统计,截至8月19日,全国共有1842所院校在川已录取本专科新生达43万。今年,重点大学特别是名牌高校招生向贫困地区倾斜,我省“上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10%以上。

  同时,省教育考试院在9月19~21日将安排专科层次志愿征集工作,符合条件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成绩按时在网上补报相关专科批次的高职(专科)学校志愿,在9月22—26日对专科层次高校进行最后的补录。

  数据·新高

  57万人报考录取新生43万人

  今年,我省曾公布今年报名将要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17万,达到历史最高点。最终全国各大高校录取的新生人数为43万人。也就是说有14万考生最终没有通过高考升学到高校。专家分析,这是受部分学生期望出国等各种原因未参加高考,以及学子参加高考后,考分太低落榜等因素的影响。

  而在录取中,按层次分,今年四川新生17.8万在本科批次被录取,专科为25.5万;按类别分,普通类37万,艺术体育类4.4万,对口职教高职类1.6万。

  记者在录取场了解到,今年教育部颁布“23条禁令”规范招生行为。四川在录取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类招生政策和办法,并郑重兑现了“绝不违反规定录取一名考生”,“绝不降低标准录取一名考生”的承诺。对各批次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全部公开征集志愿,前后一个共征集19次,通过征集志愿录取的考生达到了9千多人。

  政策·倾斜

  今年,我省在志愿设置上全力推进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增加平行志愿数量,在艺体类招生时增加了本科提前批次,在普通类招生时增加了专科提前批;首次实施“异地高考”,保障我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接受教育权利和升学的机会。在高考加分政策上,今年我省也做出了调整,进一步规范了加分照顾录取项目,减少了加分分值。高职单招的学校和招生计划进一步扩大,“文化+专业技能”招考办法得到进一步推广。

  同时,扩大实施“专项计划”,圆农村学子大学梦。让更多农村学子享受高等教育资源,在2012年开始实施的“国家专项计划”的基础上,今年,我省新增了“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重点大学特别是名牌高校招生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实实在在为我省贫困地区的学子迈进名牌高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三个“专项计划”的录取,加上本科提前批和本科第一批院校中录取的农村学生,使今年我省“上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10%以上,实现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

  录取场负责人说,针对部分专科层次高校存在报到流失率较高的问题,省录取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在9月19~21日安排专科层次志愿征集工作。

  符合条件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成绩按时在网上补报相关专科批次的高职(专科)学校志愿,省教育考试院将在9月22~26日对专科层次高校进行补录。

  “录取不报到,是浪费高校教育资源”

  报到·在即

  不少高校的新生报到工作将陆续展开。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每年都有一些考生被录取后因为各种原因不报到入学,在个别批次、个别院校还比较多。弃学行为不仅涉及到考生的诚信,而且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因学位被弃学者占用,也对其他有就读意愿的考生十分不公。

  据记者了解,考生弃学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出国留学、想复读考更高层次大学、家庭经济条件差等。但相对于庞大的适龄人口来说,高等教育资源目前仍然还是一种“稀缺”资源。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高校亦按招生计划为录取新生准备好了学位、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录取新生不报到,势必造成这些资源浪费。同时,弃学者对于想读书的考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弃读考生占用了招生名额,其他人就无法被录取。

  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考生填报高校志愿是一种契约关系。从法律上讲,考生符合高校录取条件,高校应予录取。高校的录取行为是履行合约。如果考生不按契约报到入学,则是毁约,是考生不诚信的表现。”因此,省教育考试院不赞成录取不报到的弃学行为。

  对于因为经济原因想放弃报到的考生,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特别提醒,高校对贫困考生开设有“绿色通道”,先入学,再通过“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政策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已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俭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录取新生完全没必要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改变人生发展方向的大好机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0-10-09 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