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亮眸护眼,光明未来——成都市锦江区强化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2021-04-02 16:44:00
中国教育在线四川站
  今年3月30日,教育部公布了58个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其中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成都市锦江区、达州市通川区入选。
  据了解,近年来,锦江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重要指示精神和教育部、全省、全市部署要求,坚持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作为经常性、基础性重要工作,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多方协同、联防联控、综合施策工作格局,统筹推进近视防控和教育教学改革。2020年,锦江区学生整体近视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近6个百分点。在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上,锦江区采取了这些措施:
  一、创新组织体系,强化顶层设计
  一是坚持党政齐抓。充分发挥区委统揽全局作用,成立锦江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将防近工作纳入全区重点工作扎实推进。二是专班统筹推进。将防近工作列入锦江区“幸福美好十大工程”,纳入年度计划、财政预算和目标考核,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卫健局、区文体旅局等区级部门和全区各街道协同推进防近工作。三是明确工作目标。以区域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至少降低0.6个百分点为工作目标,出台《锦江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方案》,形成全域全员推进近视防控的局面。
  二、创新推进体系,凝聚多方合力
  一是拓宽推进路径。从“视域改造、环境提能”“课程融合、管理提效”“示范带动、督导提质”三条路径同步推进。二是专家深度指导。邀请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专家,组建锦江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专家团,并参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年度计划。三是多方协同防控。构建起学校主体、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协同防控机制。学校重点创造良好视觉环境,实施视力监测和健康管理;家庭规范日常居家用眼行为,减轻课外学习负担,增加户外活动;社会提供户外社会实践基地,打造良好公共视觉环境和浓厚社会氛围。
  三、创新课程体系,优化育人模式
  一是融入国家课程实施。聚焦“教的质量”,出台《“锦江好课堂”建设指导意见》,坚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出台《锦江区学生作业管理办法》,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时间。突出“养成习惯”,学科课程中渗透爱眼护眼习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读写习惯、主动运动习惯、健康生活习惯。抓实“管理效果”,制定《学生手机管理细则》《学校多媒体(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意见》,强化电视、投影等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管理。二是优化校本课程设置。多方协同研制《锦江区学生近视防控手册》学生版、家长版、教师版,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全学段、全时段爱眼护眼指导和干预。跨学科、跨学段创编推广《眼睛的秘密》《做眼睛的好朋友》等系列校本读物。三是延展户外课程活动。在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的基础上,率先探索校内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挖掘区域本底资源,将视力健康与革命传统、农耕文化、足球运动等相结合,研发“走遍成都”“幸福农场”等户外课程。
  四、创新保障体系,促进持续发展
  一是创建智慧防控平台。建设“视力管理动态监测系统”,建立“一人一档”视觉健康档案,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及时对学生的近视预防进行介入。二是提升视域环境水平。区财政累计投入4.1亿元,全面实施学校光环境提升工程,对学校运动场馆全覆盖进行改扩建。充分利用210个校外研学场所和1269处体育运动场地,基本构建起学生“1公里”运动健身圈。三是科学改善营养膳食。在全省首创聘请市场监管专业人员担任校园“食品安全副校长”,与“健康副校长”共同指导学校和家庭科学制定营养膳食食谱。
  五、创新评价体系,激发内生活力
  一是健全监测机制。每年组织对全区儿童青少年开展2次视力健康筛查,为学生个体近视防控、学校管理、防近考核提供数据分析支持。二是健全干预机制。对近视率变化异常学校,由区教育局牵头区级相关部门,在专家团队指导下找准症结、精准施策。学校对近视率较高的班级,强化教师对视力异常学生和近视高危学生的重点关注,并督促家长带学生到专业机构诊疗。区卫健局牵头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动态跟踪并对家庭视域环境、居家用眼规范等宣传指导。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将近视防控、总体近视率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工作不力的单位约谈;教育局将防近工作与学校绩效考核、校级干部提拔使用等挂钩;学校将防近工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重要依据。
  锦江区委、区政府表示,今后将深入学习贯彻好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暨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精神,增添措施,多向齐发,扎实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